北京钟鼓楼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是元、明、清都城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鼓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清朝的衰亡,使钟鼓楼逐渐失去了为古都报时的功能,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彻底废止。
钟楼外形朴实俊朗,通身是灰色的砖石,只在屋脊处饰有绿色琉璃瓦。虽朴实无华,但挺拔的姿态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游人的视线。报时用的大钟悬挂于二层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约63吨,是中国最重的大钟。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春晚倒计时的钟声就是来自这里,亲自得见,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相对于钟楼的素朴,红色墙体的鼓楼就显得鲜亮许多。二层楼上现有今人仿制的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世事沧桑更鼓大部分遗失,前朝的更鼓早已消逝殆尽,现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者的罪证。曾经辉煌的盛世洪鸣,现如今只留下一只无声的鼓面。
雨雾天,站在鼓楼的檐廊之上,眼前荡漾的京城风景,就如同是水墨一般:地安门大街在烟雨中向着南面悠悠地延伸而去,往前,是景山,再往前,就是气势雄浑的紫禁城。伴着天空中飘散的雾霁,身后沉默的钟鼓楼似乎都在呜呜轰鸣,鼓声阵阵,钟声悦耳,只是那前朝旧事,百年后,早已烟灭于历史的红尘之中,静寂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