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旅游攻略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一方水土,一方建筑——天津之行
2013-04-14 06:19:55 来源: 客运站

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这些风格独特的建筑,是城市情感与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它独自历史生活的纪念碑。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极突出的城市,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这些建筑一下把西方建筑史的不同国家与不同时代的风格琳琅满目地推入津门,天津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出了火车站向右一走,先欣赏一下为纪念新世纪而建造的世纪钟,还有解放桥。再向右走10分钟就到了民主道的意奥风情区,当年的奥匈帝国的驻华使馆和冯国璋等一些旧时名人的故居。从民主道再往西是当年的意驻界,可继续欣赏意大利建筑。

一方水土,一方建筑——天津之行1

我们浏览完意奥风情区,来到了海河上的金汤桥,一座建筑很独特的桥,中间部分的桥面是用木板铺就的,两边却是用厚玻璃铺的桥面和楼梯,围栏也是玻璃,很有些特色。过了金汤桥就是古文化街,古文化街原称宫前大街,全长580米,海河水就从它身边流过。在南北街口,各有一座造型精致、色彩绚烂、庄重典雅的大牌楼。步入古文化街,看到步移景换的建筑个性,看到那风里摇动的牌儿幌子,看到繁荣的文化市场,看到满街的古玩、玉器、陶瓷、珠宝、雕塑、字画、碑帖、文房四宝、乐器和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以饮誉海内外的、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看看逛逛,到“成都龙抄手”里吃了点儿的东西,休息了一下。

出了古文化街,找了找没看见正式饭馆 ,就到对面的“耳朵眼炸糕”吃了些小吃。 然后打车到了解放北路--金融一条街,以前全是各国旧时代银行,如今为现代各大银行,青砖铺盖着路面,一幢幢建筑物造型独特,哥特式、罗马式、罗曼式、日尔曼式、俄罗斯古典式等中古时期的西洋建筑,让您领略到异国的风彩与情趣。您不得不相信,解放路是天津的"华尔街",是最富有的街道。

接着打车到了位于赤峰道72号瓷房子,是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以及数以万计的瓷片,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天津粤唯鲜集团董事长张连志9年前将这栋洋房买下,希望它能实现自己对艺术的所有理想。在他的眼中,在一栋老房子上贴满古瓷片,加以艺术的创造,赋予房子新的生命和内涵,是收藏文物的延伸,是对中国历史和陶瓷文化的致敬。是灿若繁星的中国古典艺术品与西洋建筑的完美结合,显示出设计师的宏大构思与精心策划,堪称中外一绝。

这时是下午一点半,开始游著名的五大道地区。“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五大道地区在殖民时代属于英租界,作为近现代天津历史的一个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多少近现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幢建筑里都蕴含着故事,重要的院子前面会有说明牌。包括大总统曹锟、徐世昌以及北洋内阁六位总理、孙殿英、李叔福等上百位中外名人曾居住于此。主要游览了马场道和睦南道,走了两个多小时,很累了,出来后到了小白楼商业区,进肯德基里吃了点东西,休息一会儿。

玩到晚上,最后是在步行街附近的新天地广场吃的饭,下面一楼位置全是小吃店,但其他的饭店并不多。这就是我一天的天津之行,各种风格的古建筑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安排两天的日程,一天就全游完了,还不太紧张。这种走走看看的心情让旅行的人有种不一样的体验,很舒服。

相关阅读

天津旅游线路推荐

天津到桂林旅游报价|桂林阳朔漓江龙脊双飞四日游my118

预约电话:022-23530620022-58013203
2580起 儿童价¥2480

天津到南宁越南旅游团报价|南宁越南下龙湾河内北海银滩双卧9日

预约电话:022-23530620022-58013203
2480起 儿童价¥2380

I05黄山一日、花山谜窟、西递宏村、屯溪老街双飞4日游

预约电话:022-23530620022-58013203
1900起 儿童价¥1800

天津到华东旅游团报价|华东五市超值特价线往返动车5天

预约电话:022-23530620022-58013203
960起 儿童价¥860

旅游资讯2018-09-28更新

暑假来临,家长期待火车可“托运儿童”
2018-09-28
徐州航空国际旅行社揭牌...
2018-09-28
澳洲新州为吸引中国游客...
2018-09-28

@2005-2025 闽ICP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