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清明节福州人都要吃“菠菠稞”,也就是我们说的“清明粿”。做法是把鼠曲草压榨成汁,掺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最后用艾叶包裹,蒸熟。
在永定,有句俗话说: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苎叶的野生植物,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多吃也不觉得饱腻。连城的“清明桃”也有些类似。皮是米浆做的,里面加了鼠曲草或艾叶的汁,因此是绿色的,里面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
而在三明泰宁每家都要做的是一种叫“暖菇包子”的小吃。暖菇是由泰宁话音译过来的,其实就是鼠曲草。上山扫墓时,带些暖菇包子作为祭品,还会配上茶。
陈友荣说,靠山吃山,艾叶是南方春天的野菜,一场春雨过后,艾叶就长势喜人了。所以以艾叶为原料的各种果子,就成了清明节的特色。
另外,春季南方环境很湿,各种蛇虫出洞,艾叶本身有降湿杀虫的功效,也是此季节的应季预防药品。人们在千百年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了这条规律,就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所以我省不同地方的清明食品虽然形状不同、佐料不一,但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用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