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86岁的杨钟岫老人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80岁的沈永英婆婆印证了杨钟岫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采清明菜做清明粑
“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里只是零星地生长,河岸泥地里则是成簇成团成片的旺盛。一茎独立,小叶片,被覆白色细密的绒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绿。清明节一过,顶端就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
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携儿带女坟前倾诉
这种对话逝者听得见吗?也许听不见吧,但这种诉说能寄托心灵,怀念亲人。更重要的是,这种述说,跟随一起扫墓的儿孙都会听见。在扫墓的过程中,后人会了解自己的血脉传统,了解家庭的来龙去脉。
郭相颖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祖父带他去扫墓的情景,“我爷爷就给我讲,我们家是在清朝初年,从河南开封迁到铜梁来‘插占为业’的,就是带上两匹布、一坛酒,给当地人‘打招呼’,然后用竹块插一圈,这块地就是你家的了……”
这种述说不是迷信,人们是借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亲情,提倡孝敬长辈,不忘根,有利于培养友爱精神,增进家庭、家族的团结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