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桑剑
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雨越下越急,气象预警等级一路飙升,气象记录不断刷新。7月7日晚,一股东南低空急流直插四川龙门山,在盆地西部特别是汶川、芦山地震灾区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
灾情接踵而至,举国惊悉。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防汛减灾作为“生命工程”抓好落实。四川气象人与时间赛跑,超前监测预报,抢先预警发布,提早应急联动,托起了科学防灾救灾的“生命方舟”。
科技强业 监测预报抢先机
大暴雨来势汹汹。
四川气象部门早己“捕获”了它的轨迹。6月30日,省气象台在天气旬报中明确指出:8日至10日我省将有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四川气象人紧急行动,严阵以待。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雷达、雷电监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应急观测车等高科技设备架起缜密的“天网”,SWAN系统、四川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四川省气象预报与服务产品共享平台等一系列新技术业务系统“重装上阵”,为锁定强降雨提供了科技支撑。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全面加强天气会商与信息沟通,省气象台统筹指导预报业务;市级气象部门不断订正预报,提升精细化水平;县级气象部门提早着手,在预报释用和有效开展服务方面下足功夫。
随着时间的迫近,“强降雨”的面目日渐清晰。7月5日,省气象台在周预报中再次确认:8日起,盆地有一次大雨到暴雨天气过程。
7月7日,天气闷热难耐。下午16时,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闻讯而动,抢险救灾队伍迅速集结,沙袋、帐篷、冲锋舟等救灾物资准备就绪。广大公众也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获悉了这一信息。
当晚20时许,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等市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全省共有39个县出现暴雨,其中有18个县降了大暴雨。
信息直通 预警发布全覆盖
暴雨警报不断拉响。
降水量不断突破历史极值,给气象预报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关键时刻,省气象局领导与预报业务人员一道连续坚守,仔细审阅每份服务材料,多次组织夜间加密会商,及时签发预警信息。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过去3小时成都西部、雅安北部的部分地方雨量达10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3小时成都西部、雅安北部、德阳西部的强降雨仍将持续……” 7月9时,四川省气象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并联合省应急办、省通信管理局,向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短信,累计达2830余万条。
在与暴雨鏖战的过程中,省气象台共发布预警4期,预警信号22次,制作气象信息快报、专报、风险预警30余期,暴雨实况及预警预报手机短信76次,雨量现报121次。各市、县气象台共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17次,暴雨橙色预警信号61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94次。
为了将气象预警信息快捷送达到公众手中,四川省气象局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电视、电台、大喇叭、显示屏、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搭建起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直通车”。“四川气象”微博日均发布60条气象服务信息,信息覆盖面超过3000万人次。“四川气象”微博发布的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微博转发,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中播出。四川省气象局还联合腾讯、新浪、华西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利用微博连续开展了4次网络微访谈,面对面为广大网友释疑。气象信息多渠道无缝覆盖了整个暴雨灾区。
应急联动 科学防灾显效益
暴雨愈下愈猛。
7月9日,处于暴雨中心的成都邛崃、彭州、都江堰等地接到气象预警信息后,成功安全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8000多名群众。
“你们收到气象信息没有?”
“我们收到了,专题材料、预警信息、手机短信都有。”
7月10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现场连线省气象局,听取气象服务汇报,向气象干部职工表示问候,并在对成都、雅安等防汛救灾重点地区连线中,详细询问了气象信息得接收使用情况。他要求密切关注气象信息,科学有效组织防灾救灾工作。
省长魏宏在全省防汛工作会上再次强调,凡气象局预报有强降雨的地方,一定要迅速组织隐患区域的群众转移,变临灾避让为主动避让,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气象预报预警及雨情信息成为部门联动抢险救灾的“消息树”、“发令枪”。省防办连续6期在防汛抗旱简报中及时转发天气实况和气象预报,作为安排和指导河流防汛、水库排险等防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材料。国土、安监等部门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等,立即向相关责任人转发通报。
在气象信息的指引下,各地组织基层干部成功安全转移群众20余万人,有效避免5000余人死伤。
7月11日,四川境内的强降雨云团明显减弱,省气象台解除暴雨橙色预警,但“精益求精”的气象服务脚步却未片刻停歇。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川气象人毫不懈怠、孜孜以求,不断完善省、市、县气象监测信息和业务服务产品共享平台,不断完善连续滚动的长、中、短期、短临和现报等预报预警业务,不断完善内外沟通和会商联动机制,确保“早监测、早会商、早预警、早服务”,全力以赴托起科学防灾救灾的“生命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