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种海洋藻类基因组测序完成
2012年年底,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中心NCGR、联合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以及全球各个科学研究机构,完成了700种海洋藻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一项目是迄今为止同一领域中规模最大的研究项目,将有助于解析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塑造海洋生态系统,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从何而来。
气候变化研究受到帮助
美国NCGR和海洋微生物咨询委员会(MarineMicrobialInitiativeadvisorycommittee)从世界各地选定了一些研究人员,挑选了跨越两百种种属的700种藻类,进行转录组测序。其中许多藻类都属于超微物种,这些藻类遍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海洋,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方面,与热带雨林同等重要。
还有一些是有害藻类,除此之外还有共生藻(Symbioticalgae),而一些非光合作用微生物也被列入了测序名单。此外,某些物种还会进行多轮测序,包括不同时期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基因组序列测定,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分析藻类如何应对压力和气候变化。
藻类基因组研究最新进展
Nature杂志最新公布的就是Bigelowellianatans和Guillardiatheta的基因组,前者具有9500万个核苷酸,而后者基因组的体积则为87Mb,并且这两种基因组中大约有一半是其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没有在其它物种中发现过。
珊瑚白化之谜或将解开
珊瑚白化,即指珊瑚颜色变白的现象。珊瑚本身是白色的,它的美丽颜色来自于体内的共生海藻,珊瑚依赖体内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由于海洋温度不断升高,致使珊瑚所依赖的海藻减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受到白化的影响。三十年前,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比较罕见,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的出现,而目前还未有研究人员找出成批白化原因。
7月12日,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发表公报称,其研究小组成功破译了一种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植物虫黄藻的基因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探究正在全球蔓延的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虫黄藻是海藻的一种,是在珊瑚纲生物体内常见的一种共生植物。虫黄藻密集分布在珊瑚虫的内胚层细胞中,从珊瑚虫那里获得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并向珊瑚虫提供氧气、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海水温度上升及海洋污染为罪魁祸首
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研究员将口荣一率领的研究小组,对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虫黄藻进行培养,然后提取出DNA,花费两年时间分析了虫黄藻的约6亿个碱基对的序列,确定其拥有约4.2万个基因。如果珊瑚虫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减少,就会引起珊瑚白化,并最终导致珊瑚死亡。目前科学界认为,虫黄藻减少的原因是海水温度上升及海水污染,但是详细机制迄今不明。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获得虫黄藻和珊瑚双方的基因组信息,相关研究将取得飞跃性进展,珊瑚白化的原因也有望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