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过去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经济行为,而今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今日的北京,正逐渐摆脱对GDP的盲目崇拜,绿色、高效的旅游业无疑最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旅游业对于北京未来城市功能定位的意义不言而喻。
7月初的北京阵雨颇多,一场为北京旅游(000802,股吧)业发展定基调的大讨论在这难得的凉爽天气中展开了。这场主题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北京旅游转型升级”的座谈中,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从科研机构到旅游企业,与会者无不倾力献策,旨在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形成首都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的中坚力量
去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旅游试点城市,让众多领域和产业在转型中向旅游服务业发展。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程红看来,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对资源消耗极低。如有同样的增加值,旅游业的能耗仅为工业的1/11左右,最符合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北京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已经为城市经济带来决定性影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勇用一组不完全统计数据佐证:去年北京旅游业的增加值在全市GDP的占比近8%,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10%;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在社会零售品零售额占比近25%,对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2.3%;旅游特征产业投资在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达10%以上,对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
现代旅游发展还引领了国民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对此,鲁勇提出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国内旅游需求逐步提升;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将快步迎来国内游、出境游竞相增长的全民旅游时代。
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反映出国民旅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状态。1998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8700万人次;2000年达1亿人次;2012年突破2.3亿人次,是常住人口总数的10倍。1998年北京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是6.5万人次;2000年达13.7万人次;2012年更达272万人次。
一系列数据说明了旅游业对于北京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亦前所未有,与会专家对此无不赞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结构形成,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目前,北京第一产业占比为0.8%;第二产业占比为23%;第三产业占比为76%,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此外,新产业不断强化,旅游、科技、金融、文化四大产业主导北京的发展。
如今北京大力发展旅游业势在必行。鲁勇坦言,目前大城市最为突出的是城市病,主要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城乡冲突等,而以现代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开启了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新征程,为解决传统工业化、传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城镇化的“新曙光”
在北京密云县与河北交界处,有一个名为古北口的小山村。过去,这里一直默默无闻,如今在国际上这里是享有盛誉的旅游目的地。在一次调研中,古北口给程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古北口大力发展旅游业,且经过科学规划,接待的游客中有60%来自海外。昔日的农民,如今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而且是国际旅游饭。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古北口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富民的重要产业,旅游已成为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在城镇化过程中究竟有何重要意义?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援引了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城镇化发展经验。当这些国家城镇化发展至50%以上的阶段时,基于乡村特色景观的乡村旅游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人们乡村、自然、田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乡村旅游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经测算,法国有超过33%的游客选择乡村度假;西班牙36%的游客选择在其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休假。未来,北京也应朝此趋势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厉新建,也对旅游在城镇化中的意义进行阐释。他认为,旅游业是包含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量发展的集成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创造新增价值。旅游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事业,具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传统文化,实现社会和谐,谋求人民幸福,推动人文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功能。对于北京而言,发展旅游、规划建设旅游主题城镇完全可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现“旅游强国梦”
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北京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世界级旅游城市,让北京旅游快速进步也成为实现“旅游强国梦”的重要手段。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周久才对北京旅游业的重要性给予肯定。他表示,旅游设施是中央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托,旅游服务是凝聚国人精神的重要领域,旅游活动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基础。因此,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
周久才还认为,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而世界城市首先要是世界旅游城市。旅游业以其先天国际化的特征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同时旅游业又以其关联性和基础性作用,成为推进世界城市发展的先导。
去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省一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成功发起成立了全球第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此后,国务院批准北京实施对45个国家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出台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设立旅游开放日指导意见》。随着政策落地,100多家社会单位设立了旅游开放日,全面启动19个重点旅游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等。北京旅游的发展无疑成为全国旅游发展的模板,意义深远。
欲与国际接轨,眼光定要长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表示,纵观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如新加坡、迪拜等,都以打造国际旅游枢纽为战略定位,其目的就是实现其对区域和国内旅游发展的绝对控制能力。如果能占有绝对控制的地位,那么,相应的各类旅游资源会聚集并辐射到周边,成为进入其他旅游目的地的门户,占有霸主地位。反而,失去区域或国际旅游控制力,就会很快失去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权,丢失竞争力。
可喜的是,北京旅游业对于全国旅游业的主导作用日渐明显,特别是对于环首都经济圈的影响不可估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锋对此十分肯定。他认为,北京是我国的中心城市,也是国际化门户城市,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力带动了环首都地区的旅游合作。这里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环首都地区GDP占全国的35%,旅游总收入超过全国1/3;这里还有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旅游总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均占全国约1/3;这里更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国际旅游收入占全国的13%。可以说,北京旅游业为首都旅游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如GDP不能始终保持两位数一样,北京旅游业在经过高速发展的规模阶段之后,自然也会有一个速度放缓的调整期。如其他与会专家一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了北京旅游业所面对的挑战,即在强调旅游业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旅游业发展对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依赖。下一步,北京旅游业还将继续转型升级。
作为首都,北京不仅要建设旅游城市,还要发展整座城市的旅游。虽是千年古都,北京仍是一个年轻的旅游城市。其“年轻”体现自信、活动,以及无比巨大的能量中。旅游业,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发展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商报记者 姜子谦/文 代小杰/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