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省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9月18日10时22分23秒在贵州省六枝境内(北纬:26.19 东经:105.24)发生M2.7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贵州省地震局副局长陈本金带队赴地震现场进行考察。据现场排查,郎岱镇24间房屋受损,1间房屋倒塌;毛口乡109间平房开裂,36间瓦房网片掉落;中寨乡17间房屋开裂,1处学校校舍开裂,13处房屋保坎垮塌。截至18日17时30分,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六枝特区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乌蒙山与苗岭山脉的衔接地带,中段五指山横贯特区中部将全区分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期的地质演变中,由于受地质内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水系,以南为珠江水系。基本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河谷深切,地表破碎,地形变化大。区内最高的老王山海拔2126.9米,北盘江出境处海拔609.5米,相对高差达1517.4米,区内平均海拔在1200米~1400米之间,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山峰、洼地、溶洞等广泛发育。由于岩石的不断风化和泥沙的沉积作用,分布着许多山间盆地、丘陵和坝子。
区内大地构造相对来说,位于威宁弧反射弧的东南部份,一系列北西向构造相间地排列着。如大煤山背斜、六枝向斜、三丈水背斜、郎岱向斜及毛口背斜等。这些北西向延伸的构造占据着主要位置,形成了威宁—郎岱褶皱群。形成时间较早的北东向构造。如梅子关背斜及其轴部的压性、压扭断层。在受到北西、南方向的压力作用后形成了北东向的构造,随后又受北东、南西方向的压力而形成了北西向的构造,在北东、南西向褶皱形成后,区内又受到一次南北的扭应力,致使斜交翠曲轴的压扭性断层比较发育,并出现一组张扭性断裂。在区内各时期的灰岩中发育有多层溶洞和暗河,地表沟谷切割极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仍在作缓慢地、间歇性地大面积抬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