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是怎样的,这是大家目前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2015年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
2015年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
近日,“史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在网上热传。对此,中国气象局回应称,预计厄尔尼诺仍将持续发展,并持续至秋季,将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比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弱,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5年厄尔尼诺预测强度存在分歧: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气象局模型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延续至2015年夏季的概率超过90%,持续至2015年年底的概率为80%。
中国气象专家认为,2015年厄尔尼诺影响将持续至秋季。在强度讨论上,各大研究机构尚存分歧,中国气象局预测此次强度或达到中强水平(弱于97/98),美国气象局认为暂时无法判断,夏威夷大学某学者认为强度可能会超过97/98年。
其实,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5月以来,我国南方已出现多次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北方出现高温天气。此外,近期印度高温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启祎称,虽然厄尔尼诺曾有减弱的迹象,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海表温度又开始升高,距平指数维持在0.5℃及以上,因此,厄尔尼诺事件仍在持续中。
厄尔尼诺一般大约2-7年会发生一次。王启祎称,据历史记载,1950年以来,世界上曾经发生过13次厄尔尼诺现象。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最为严重,达到极强强度,据资料统计,当时的厄尔尼诺事件引发的灾害至少造成2万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40多亿美元。
据了解,在我国,厄尔尼诺发威的主要地区集中在中东部,它的影响明显而复杂。
2015年4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却急转直下,遭遇“倒春寒”,气温出现断崖式下跌,部分地区竟然四月飘雪。王启祎对此解释,这其实并不是厄尔尼诺的直接影响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暖冬之后极易发生“倒春寒”现象。华北迎酷暑东北过“冷夏”“南涝北旱”或继续出现。
2015年厄尔尼诺的到来,在气温方面,王启祎分析,今年华北地区可能迎来高温酷暑天气,夏季热浪袭人。而东北地区则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气温异常偏低,遭遇“冷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降水将会拉低气温,天气阴凉,部分地区将再次出现“凉夏”。此外,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会比正常年份偏少。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就越大。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2015年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注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