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庆长假恰逢秋高气爽的秋日,出游探亲,游乐玩耍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度假”方式,根据交通部门统计,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有超过7亿人次出行。假期“出门看天气”对公众而言必不可少,那么,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我国天气呈现了怎样的特点?又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天气气候事件?
风起雨落秋意浓
“秋风萧瑟,秋雨连绵”2015年国庆节在“降雨”和“降温”中拉开了序幕。
受今年第21号台风“杜鹃”减弱后残余环流和冷空气影响,从9月30日白天开始,苏沪浙皖闽赣等华东省市先后出现大到暴雨。而西南地区的阴雨天气更是持续了3天之久,“华西秋雨”的威力不可小视。
10月1日的北京北风呼啸,在吹走了阴雨天气的同时,也带来了阵阵寒意。其实,这只是大风降温的一个缩影,10月1日,一股东移的冷空气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大范围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更是达到了10度以上。
应对降水和降温,各地气象部门多举措做好节假日气象服务,北京市气象局10月1日一早就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提示公众户外注意添衣保暖,远离高危建筑、广告牌等物体,郊游注意用火安全;湖南省张家界市气象局为应对降水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10月1日开始就启动了节假日工作预案,预报、应急保障等人员放弃休假,坚守岗位,确保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在山东鲁西南平原,降水和降温的同时“光临”让秋收压力倍增,为避免风雨影响秋收进程,10月1日,山东郯城县气象局利用为农服务微信群,及时预警了大风天气,提示种植户及时抢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台风“彩虹”重创华南
10月4日,今年第22号台风“彩虹”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沿海登陆,随后进入广西并逐渐减弱。而“彩虹”也成为1949年以来10月份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台风“彩虹”给南方五省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海南三地带来了严重的风雨影响。中国气象局早在9月下旬开始就开始密切关注台风“彩虹”生成前热带低压的走向,并认为该热带低压可能生成为台风并影响我国华南沿海,10月2日台风“彩虹”生成后,中央气象台及时发布了台风蓝色预警,随着台风不断加强,中国气象局10月3日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10月3日晚将台风预警升级为红色,中国气象局10月4日又将应急响应提升到了二级,全力应战台风来袭。
在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粤、琼、桂三地,气象部门也早早行动起来。广东、海南两省都把应急响应的级别提升到了最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多地气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信息,提示公众特别是节假日游客重视台风影响,提前做好防御防范。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不断滚动预报该热带气旋动向及风雨影响,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系统也精准预报出受影响区域的风力、降水分布。
京津冀再现雾霾天
10月5日,台风“彩虹”强度减弱停止编号,但北方出现雾霾天气,实际上,从10月5日早晨开始,华北、黄淮等地的霾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从6号开始,北京、天津和河北部分地区出现重度霾。
10月5日、6日、7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了霾黄色预警,提示外出防护,出行注意交通安全。雾霾使本就拥堵的返程高峰“雪上加霜”,受大雾影响,10月6日,北京包括京港澳、京沪在内的多条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采取临时管理措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在接受小编采访时表示,雾-霾天气时能见度较低,特别是夜间相对湿度增大后,部分地区会有大雾出现,要注意雾-霾天气造成的低能见度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空气污染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7日夜间起随着一股冷空气来临,华北重现蓝天。与此同时,北京市气象局在7日下午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提示公众注意防风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