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气资讯

说说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2015-10-13 11:37:01 来源: 客运站

  

  对于城市防灾减灾这一系统工程而言,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性措施外,更需要从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灾害管理、预案实施、监测预警、灾害保险、防灾科普等方面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研究与实施。根据城市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我们对大城市气象防灾应采取的非工程性措施进行了梳理。

  预防为主,做好城市气象防灾规划

  防患于未然是代价最小的减灾策略。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气象研究,从城市建设气象风险区划与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城市气象效应的跟踪监测与评估分析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气象研究工作,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一方面,制订城市规划应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区,要做好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并依次确定防护标准,设计救灾预案,规划避灾路线和避灾场所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气象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好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城市重大工程建设需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城市大型工程建设对城市气候和碳排放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论证,使得建设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状况及可能出现的一些气象灾害或极端气候事件,避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

  重视立法,为城市气象防灾提供法律保障

  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必然要依靠法治。据初步统计,目前整个防灾方面的法律共计20部,但涉及专门针对城市气象防灾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细化,以为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法律保障。

  城市防灾减灾法治化是当务之急,尤其涉及防御气象灾害的,需要针对台风、暴雨、洪涝、暴雪、雾-霾、雷电等灾种,制定涵盖预防、预警、救灾、应急等减灾管理全过程的、相对健全的城市综合性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当前,特别需要针对城市应急管理区域协作能力不足、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发生突发事件时公众参与度不高的情况,积极探讨制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城市防灾法》,明确其作为城市减灾法制建设和减灾法规体系中的“基本法” 的地位,并把它作为城市防灾减灾方面的基本依据。

  完善措施,构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能力,是构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城市灾害风险源及其隐患的普查、排查力度;二是加强城市重点领域监测网络与预测预报系统建设;三是加强城市应急信息指挥与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优化重特大事件报告信息流程,强化灾后与灾前的常态化统一规划;四是加强城市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与复杂条件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城市适应防灾减灾管理新情况、新特点,准确把控社会心态及诉求的应急信息传播模式建设。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突发性、复合型灾害的发生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和有效应对各类灾害,是政府和全社会要面对的首要任务。城市政府应该根据需要,建立城市应急管理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以城市的领导决策为中心,为领导提供决策的技术支撑环境,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实现行政效能的充分发挥。改革现有灾害管理体制中分类别、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整合各单灾种管理部门,建立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的减灾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各种城市灾害,从而建立、形成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树立科学防灾理念,有效减少防灾成本。一方面,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科学研究,科学制定预警等级和应急级别,避免过度预警与过度应急。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分区防御工作。

  加强监测,充分发挥城市气象预警作用

  加大空中与地面结合的城市气象监测网建设。由于空、地、气、水是一个统一的交流反馈系统,因此空地结合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将会发挥巨大的减灾作用,尤其在大城市,更应加大空地结合的综合城市气象监测网建设。

  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假定其他因素相等,则灾害损失的大小与预报提前的时间、准确率成正比。城市灾害如果发现不早、预警不早、应对不早、预防不早,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城市运行和安全问题。加强城市灾害早期预警研究,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是减少城市灾害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同时,应做到多渠道快速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一直与新的通信技术和手段紧密相连。做好城市气象灾害信息传播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方式、渠道。

  做好城市气象灾害决策服务和应急服务,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天气监测和预报的过程中,如发现有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时,应立即制作预警信息,加工制作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并快速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服务,滚动提供最新预报、天气实况,为政府决策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联动,完善和有效实施灾害应急预案

  从多学科综合研究城市气象灾害,为应急预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多学科交叉角度综合研究城市气象灾害,可能是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4年2月,华北地区的长时间雾-霾给民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治理雾-霾不能等风靠雨,要对雾-霾等污染宣战,其实质就是要加强对雾-霾天气灾害的多学科研究和综合防治。

  城市灾害综合应急预案亟待制定。减灾预案制定得越合理、越切合实际、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减灾效益也就越明显。要通过专家论证、应急演练等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各种减灾预案,应全面考虑、逐条落实,以做到灾前有防、灾时不慌、灾后有方。

  进一步完善部门、政府与社会协作的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探索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机制,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灾害管理部门应重视建立稳定的政府与社会协作机制。

  发展灾害保险,大力提高城市气象灾害救助与恢复能力

  创新城市灾害保险业务,增强灾害抗御能力。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业务还处在培育期,存在险种少、投保率低、赔付率低等问题。就城市灾害保险而言,目前只有针对暴雨、大风的保险险种,城市热害、雾-霾、雪灾、雹灾等均不在保险范围之列,未来需要不断创新城市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增强城市灾害抗御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建设,规范保险业务发展。在我国,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还不在保险范围之列。未来,需要加强自然灾害保险法律体系建设,规范保险业务发展,扩大重大自然灾害保险范围,通过社会保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低保人群的社会性保险业务。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强化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

  加强减灾教育与科普宣传是动员社会参与的重要举措。城市社区居民对减灾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损失情况和灾难处理的效率。进行减灾教育,应向居民宣传防灾知识,如灾害征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等,这个教育过程要求社区组织与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居民要重视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掌握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加强灾害意识,提高自我防灾能力。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遇灾时减少损失的关键措施。一方面要通过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应急演练增强城市居民的灾害自救能力。

  动员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未来,一方面需要积极构建以“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网络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还需极力探索城市灾害社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工作,以充分发挥社区在灾害防御方面的作用。

  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非政府组织在防灾减灾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参与作用。除了为防灾减灾直接做贡献外,还应动员各种组织和社会民众参与减灾工作,形成一种感召力量。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同样需要发挥好这一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热门天气问答

1运狗一只
从日照东港运到天津市狗狗一只可以运吗
2客运:昆明至富源
2怀仁汽车站
2徐州朝阳到首羡几点车

天气资讯2024-11-07更新

台湾东部连发三起地震
2024-11-07 10:52:16
日本火山列岛地区5.8级地震
2024-11-07 09:52:28
未来三天内蒙古天气晴朗气温升
2024-11-05 10:36:54
多地气温将创立秋以来新低
2024-11-05 09:48:29

@2005-2018 闽ICP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