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是谁?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死后206年,和他同是楚国人的屈原,再一次被楚怀王放逐后自沉汨罗。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屈原在可以偷生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殉国;伍子胥在难以活命的情况下,历经艰难,最后顺利逃亡。更为不同的是,伍子胥不但胜利逃亡,而且还选择了复仇!端午节最终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恐怕原因也正在此,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逆来顺受,需要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不是反抗和复仇。
伍子胥被历史忘却,屈原被大加弘扬,其中的原因,的确耐人寻味。但在苏州,250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胥门却一直屹立着。而胥门的边上,又多了一尊伍子胥的石像,浑然中蕴含着无限沧桑。
人心如镜,每到端午节,想到伍子胥的恐怕仍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