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在我国繁衍了2000多年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那天,总是有很多有趣的习俗,这些习俗很多事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当然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人们过端午节的方式肯定会和古代人过的方式不一样的,那么古代人怎么过端午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的小编带你回到古代去体验下他们的过法吧。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修善月”,由于是恶月,人们怕有触犯,禁忌就多,端午节的生活,就因恶月而产生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的禁忌,并且会通过很多方法来除阴气、辟邪,赶走不祥之气。
古代人怎么过端午节:驱邪方法
1、将艾草插在门口,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
2、淘米水放入几滴风油精洗净拖把,将宅内地面打扫干净,卫生、醒脑、防蚊虫。
3、取午时(11:00—13:00)水用器皿装好,放到神台24小时后,子山午向(坐北朝南)将器皿中的水放到午方(正南)窗下助财,放入坤方(西南)催文昌利脑利思考。
4、将葫芦各放入震方(东屋)、乾方(西北屋)镇宅化煞,利子、利老人健康。(摘自《扬子晚报》)
古代人怎么过端午节:习俗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修善月”,由于是恶月,人们怕有触犯,禁忌就多,端午节的生活,就因恶月而产生它的一些内容和形式。
南齐人宗测,祖籍南阳,世居荆州,不乐功名,政府屡次征辟而不就,移居庐山,周游衡山等地,他的游历含有隐居性质,此外也是上山采药,自云到庐山的原因是:“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而在这里的衣食是,“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梁书》卷五十四《宗测传》)。看来他是懂得中草药的人。
据记载,宗测在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的时候出发,采摘像人的外形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宗测的用艾治病,反映当时人已熟悉到艾的药物性质。端午这一天,荆楚地方的人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译注》)。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
南朝时端午日,人们竞相采集各种草药,南宋人也是“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自采草药,到明清时代在大城市发展为药展施药,即在端午日,居民到药店要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顺便说一句,直到20世纪上半叶有的镇的药店仍在端午节施舍雄黄荷包。由于城居之人采药不便,故有这种变相的形式。采药是为应用,端午就喝菖蒲、雄黄泡的酒,并把这种酒涂在儿童脸上,划上王字,以求辟毒、辟邪。
南朝人过五月节,要在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织物,叫做“辟兵”,大约是祈求不发生战争,从而不产生瘟疫,以免病害。这是当时南北朝混战时期人们极易产生的精神寄托。到宋代出现各种百索,有彩线的,有珠子的,给儿童系在头上。明清时衍化为香袋,内装香料,做成各种外形,年轻的妇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
南朝人要搞划船竞赛,这个风气历代延续不辍。越到后代,龙船竞赛更成为节日的大项目,节日的标志。在明代,南京竞渡搞得最热闹,福建规模也大。这些地方的大江大河中竞技,一船可坐十人,大的到二十人,击鼓划船,一会儿几里地下往了(张瀚《松窗梦语》卷七)。
端午节流行的饰物、用物、食品、玩物,从南朝至清代,在总的方面变化不大,表明它的传承性。这种传统节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现在大家体会到了古代人怎么过端午节了吧。大家是不是有种穿越的感觉啊!由于时间的问题,很多的习俗都被人们要么丢弃了,要么就是改变了,这只能说明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