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刚刚过去,我们又要迎来端午节的到来了,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过端午节就等同于放假,吃粽子,再加个咸鸭蛋。可南京历史上的端午节的内涵远比这个要丰富得多。现在咱们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南京人怎么过端午节?
南京人怎么过端午节,不为屈原为伍子胥
一般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而王先生却告诉记者,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在中国共有8种说法。比如陕西、甘肃一带的老百姓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唐明皇的生日;而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说法则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受迫害逃到吴国,帮助吴王伐楚成功。吴王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中了越王勾践的离间计,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此后江南的人们就于这天投粽江中纪念伍子胥。
老南京过端午内容丰富
南京人怎么过端午节?王先生介绍,端午这天,老南京家家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大餐。除了雄黄酒、黄鳝、蛋黄、拌黄瓜、烧黄鱼这“五黄”外,还得准备一道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和黑茶干一起炒成的“五毒菜”。另外雄黄和蚕豆炒出来的“雄黄豆”也是必不可少的零嘴。“不过这些特有习俗也是在渐渐变化的,”王先生说,“上世纪60年代,南京人端午的餐桌上,已经少不了炒苋菜和马祥兴的烧鹅了。”而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一书中还记载,南京人除了像各地一样挂艾叶、菖蒲外,还用纸刻出蜈蚣、蜘蛛、蛇等5种毒虫的样子,贴在门楣和床沿上。另外全家人用一盆滴了雄黄酒的,放了两枚鹅眼钱的清水洗眼,这被称为“破火眼”。端午天气渐热,蚊虫活跃,极易染病。雄黄、艾叶、菖蒲等都有驱虫的功能,使用是有科学道理的。